第14章 后记
推荐阅读: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、深空彼岸、明克街13号、弃宇宙、最强战神、全职艺术家、第九特区、龙王殿、重生之都市仙尊、财运天降
百事中文网 www.bskzw.com,最快更新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最新章节!
那些曾经过往,以及写作这件事
1
曾几何时,我是那么依赖于文字表达,总觉得内心有千千万万想说的东西,通过文字,通过写作,只要想写,就能写出来,并且一定可以表达到位,感动自己的同时还能打动别人。是的,在当时的我的眼中,再也没有比文字更美好和强大的力量,因为可以写作,即使生活贫瘠到一无所有,也会感觉自己富有得像一位真正的国王。
可不知从何时起,我变得那么害怕写作,虽然还有表达的欲望,但却有心无力,总觉得写不出来,写出来也不够好,打动不了别人,甚至无法感动自己,还不如不写,至少还多个念想。
或许这就是人生的距离,时间的残忍吧,从少年到青年到现在临近中年,十余年时间弹指间已经过去。
2
具体来说,我从1998年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小说,2001年开始有目的地创作小说,关于文字最美好的纪念也都停留在那些年。时至今日,我依然怀念我的大学时代,怀念那些在图书馆美美地借出新一期《萌芽》,然后如饥似渴地阅读上面的文字的日子。当一个人的青春期遇见一座城市和一个时代的变革期,由此产生的情绪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,总之,当时的《萌芽》给了我极大的震撼,我才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去写自己的生活,自己的情感。
当然还有“新概念”作文大赛,第一届已是传奇,一等奖获得者的故事被我们传诵,我一遍遍地将宋静茹的《孩子》高声朗诵,我为甘世佳的《十七岁开始苍老》而忧愁不已,还有周嘉宁、苏德,她们曾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女孩,那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给她们打电话,像个真正的白痴一样不停地说:好喜欢,好喜欢你们的文字哦。
至于韩寒,那绝对是一颗遥不可及的星,遥远到连传说都没留下几句。
当然也还有“榕树下”,关于这个文学网站,可以写的回忆就更多更多了,在那里我认识了更多的朋友,我们一起写下了更多的文字,也分享了更多的友情,留下了更多的美好回忆。
那几年,留下的除了美好的回忆,更多的是感激,感激在我生命里出现的那些人,经历的那些事,这份感激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薄,只会更加浓烈。
因为那样相对单纯的岁月,那样志趣相投的朋友,那样纯粹投入地写作,都再也回不来了。
3
2005年,我开始从事图书出版工作,有了之前几年在广告营销行业的打拼,我的出版事业做起来格外顺利。六年来我的进步很大,也出版了一些叫好叫座的好书,我想出版将会是我这辈子一直主做的事业,我那么地热爱图书出版,成为一名杰出的出版人是我矢志不渝的目标。
这几年我将所有心血都投入到工作和家庭之上,很少写作,原因开头已经陈述,但我始终明了写作将永远暗涌于我的内心深处,沉淀之后就是新的爆发,而这一次将更猛烈,也更强大,我可以写出更丰富更精彩的故事,也可以写出更加动人的道理,因为我已经有了更多的人生体味,和更为明确的价值观。
写作是私人的事,但写作绝对不能只为了自己,做出版这几年,我们习惯给不同作者打上不同的标签,那我的标签是什么呢?我是为了哪个群体而写,想表达怎样的理念呢?我冷静地问自己这个问题,然后给出了清晰的回答:我要做80后草根代言人,我的作品要紧紧围绕这个群体来表达,和他们一起成长,因为我就是其中一分子,更因为,我们的真实生活现状目前还极度缺乏真实的表达,有太多文字在歌颂风花雪月,在掩饰,在逃避,我们需要文字的美好,但更需要文字的真实。
是的,此刻的我已经无比明确这样的创作目标。这显然是我创作的全新阶段,也将是最美好、最有力量的阶段。
4
这些日子,网络上最热闹的事莫过于韩方之争,看了双方的很多发言,也有想过去表达,声援谁谁,抨击谁谁,最终还是保持缄默,因为担心自己知道的其实也算肤浅。只不过看到方质疑《三重门》非韩寒所写,还是觉得方太过荒唐,文学创作焉能从逻辑上分析谁能不能写出,应该是谁写而不可能是谁写?得看内容,《三重门》讲述了一个高中生的成长和情感故事,显然就是韩寒曾经经历的生活,而且行文表达整体还算青涩稚嫩,去质疑这部作品显然是可笑至极。不只韩寒,几乎所有我认识的青春作家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都是他们的“自传”,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,因为这样的故事最容易写,内心深处也最愿意表达。
我也不例外。2004年,在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后,我开始撰写第一部长篇小说《那时年少》,将自己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,还有大学毕业前后几年的时光用文字认真记录了下来。这部小说虽然缺点甚多,但因为情感真挚,情绪饱满,加上内容独特,一直在我内心深处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。
5
只是一名写作者不可能永远去写自己的生活,小说毕竟是一门虚构的艺术,创作真正的快感在于创造,而长篇小说的创造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,饱满的情绪只是一个基础,人物塑造、情节架构、表达方式等都对写作者构成极大的挑战,克服这些挑战再去创作,就能收获不一样的快感。而最最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体现,没错,价值观是小说的灵魂,很难想象,一部没有价值观的小说可以广为流传。打动人不是什么难事,狗血情节永远有人消费,但唯独价值观才是刻在读者内心的烙印,因为我们活着,其实就是在找寻一个信仰,而文学的信仰就是其价值观。
这些道理,我是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加,逐一体悟感知的,并且无论是面对生活还是创作,都变得慎重起来,少年轻狂有其美丽,中年老成也有其风景,且行且悟,且悟且珍惜。
不管如何,我开始从更深层次去领悟创作,并且享受不一样的创作快感,排兵布阵是其表,布道而讲是内核,我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,都化入笔下的故事,让那些人物去上演他们自己的悲欢离合。
《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》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的产物,也是我自己最为满意的一部作品。
6
《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》讲述了以苏杨为首的几位大学生毕业前后的故事,有爱情,有友情,有挫折,有奋斗,更有成长。书中的几位人物代表着各个类型的大学生,他们的故事也大体反映了现在草根毕业生的几种人生轨迹,
只是更为戏剧化。
然而这些还只是表象。
还是得回到价值观上,从书名来看,似乎比较悲观,然而这也正是现实写照,除了吸引眼球,小说真正想表达的还是:奋斗改变命运。没错,这才是我想通过这部小说最想表达的观念。在这个悲催的年代,在残酷的现实世界里,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,一名草根80后,你可以什么都没有,没有技术经验,没有家庭背景,没有原始资金,没有相貌美色,没有巧舌如簧,没有人脉气场,哪怕你真的是一无所有,但只要有一颗奋斗的心,并且真的能持之以恒为梦想而奋斗,你就一定会有成功的明天。
我不认为这是虚空的说教,因为我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。十年前我大学毕业,傻小子一个走进社会,悲哀地发现自己真的一无所有,几年大学所学的专业技能压根儿无法支撑我的生活,懵懵懂懂,跌跌撞撞,所幸对成功的追求一直没有懈怠,一步一个脚印,奋斗至今,虽然生活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,却依然不敢放弃努力,只为了更灿烂的未来。
因此,如果这部作品可以让一些读者朋友在看完之后获得一些信心,拥有一些奋斗的动力,那么作为作者,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。
当然小说里也不是没有悲观的色彩,其中的爱情挺让人绝望,不管你爱或不爱,真情还是假意,最终的结果似乎都一样,那就是分离。
为什么会这样?我不知道,对于爱情的悲观和绝望,这么多年,一如既往。
一草2012年1月30日星期一
那些曾经过往,以及写作这件事
1
曾几何时,我是那么依赖于文字表达,总觉得内心有千千万万想说的东西,通过文字,通过写作,只要想写,就能写出来,并且一定可以表达到位,感动自己的同时还能打动别人。是的,在当时的我的眼中,再也没有比文字更美好和强大的力量,因为可以写作,即使生活贫瘠到一无所有,也会感觉自己富有得像一位真正的国王。
可不知从何时起,我变得那么害怕写作,虽然还有表达的欲望,但却有心无力,总觉得写不出来,写出来也不够好,打动不了别人,甚至无法感动自己,还不如不写,至少还多个念想。
或许这就是人生的距离,时间的残忍吧,从少年到青年到现在临近中年,十余年时间弹指间已经过去。
2
具体来说,我从1998年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小说,2001年开始有目的地创作小说,关于文字最美好的纪念也都停留在那些年。时至今日,我依然怀念我的大学时代,怀念那些在图书馆美美地借出新一期《萌芽》,然后如饥似渴地阅读上面的文字的日子。当一个人的青春期遇见一座城市和一个时代的变革期,由此产生的情绪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,总之,当时的《萌芽》给了我极大的震撼,我才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去写自己的生活,自己的情感。
当然还有“新概念”作文大赛,第一届已是传奇,一等奖获得者的故事被我们传诵,我一遍遍地将宋静茹的《孩子》高声朗诵,我为甘世佳的《十七岁开始苍老》而忧愁不已,还有周嘉宁、苏德,她们曾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女孩,那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给她们打电话,像个真正的白痴一样不停地说:好喜欢,好喜欢你们的文字哦。
至于韩寒,那绝对是一颗遥不可及的星,遥远到连传说都没留下几句。
当然也还有“榕树下”,关于这个文学网站,可以写的回忆就更多更多了,在那里我认识了更多的朋友,我们一起写下了更多的文字,也分享了更多的友情,留下了更多的美好回忆。
那几年,留下的除了美好的回忆,更多的是感激,感激在我生命里出现的那些人,经历的那些事,这份感激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薄,只会更加浓烈。
因为那样相对单纯的岁月,那样志趣相投的朋友,那样纯粹投入地写作,都再也回不来了。
3
2005年,我开始从事图书出版工作,有了之前几年在广告营销行业的打拼,我的出版事业做起来格外顺利。六年来我的进步很大,也出版了一些叫好叫座的好书,我想出版将会是我这辈子一直主做的事业,我那么地热爱图书出版,成为一名杰出的出版人是我矢志不渝的目标。
这几年我将所有心血都投入到工作和家庭之上,很少写作,原因开头已经陈述,但我始终明了写作将永远暗涌于我的内心深处,沉淀之后就是新的爆发,而这一次将更猛烈,也更强大,我可以写出更丰富更精彩的故事,也可以写出更加动人的道理,因为我已经有了更多的人生体味,和更为明确的价值观。
写作是私人的事,但写作绝对不能只为了自己,做出版这几年,我们习惯给不同作者打上不同的标签,那我的标签是什么呢?我是为了哪个群体而写,想表达怎样的理念呢?我冷静地问自己这个问题,然后给出了清晰的回答:我要做80后草根代言人,我的作品要紧紧围绕这个群体来表达,和他们一起成长,因为我就是其中一分子,更因为,我们的真实生活现状目前还极度缺乏真实的表达,有太多文字在歌颂风花雪月,在掩饰,在逃避,我们需要文字的美好,但更需要文字的真实。
是的,此刻的我已经无比明确这样的创作目标。这显然是我创作的全新阶段,也将是最美好、最有力量的阶段。
4
这些日子,网络上最热闹的事莫过于韩方之争,看了双方的很多发言,也有想过去表达,声援谁谁,抨击谁谁,最终还是保持缄默,因为担心自己知道的其实也算肤浅。只不过看到方质疑《三重门》非韩寒所写,还是觉得方太过荒唐,文学创作焉能从逻辑上分析谁能不能写出,应该是谁写而不可能是谁写?得看内容,《三重门》讲述了一个高中生的成长和情感故事,显然就是韩寒曾经经历的生活,而且行文表达整体还算青涩稚嫩,去质疑这部作品显然是可笑至极。不只韩寒,几乎所有我认识的青春作家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都是他们的“自传”,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,因为这样的故事最容易写,内心深处也最愿意表达。
我也不例外。2004年,在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后,我开始撰写第一部长篇小说《那时年少》,将自己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,还有大学毕业前后几年的时光用文字认真记录了下来。这部小说虽然缺点甚多,但因为情感真挚,情绪饱满,加上内容独特,一直在我内心深处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。
5
只是一名写作者不可能永远去写自己的生活,小说毕竟是一门虚构的艺术,创作真正的快感在于创造,而长篇小说的创造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,饱满的情绪只是一个基础,人物塑造、情节架构、表达方式等都对写作者构成极大的挑战,克服这些挑战再去创作,就能收获不一样的快感。而最最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体现,没错,价值观是小说的灵魂,很难想象,一部没有价值观的小说可以广为流传。打动人不是什么难事,狗血情节永远有人消费,但唯独价值观才是刻在读者内心的烙印,因为我们活着,其实就是在找寻一个信仰,而文学的信仰就是其价值观。
这些道理,我是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加,逐一体悟感知的,并且无论是面对生活还是创作,都变得慎重起来,少年轻狂有其美丽,中年老成也有其风景,且行且悟,且悟且珍惜。
不管如何,我开始从更深层次去领悟创作,并且享受不一样的创作快感,排兵布阵是其表,布道而讲是内核,我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,都化入笔下的故事,让那些人物去上演他们自己的悲欢离合。
《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》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的产物,也是我自己最为满意的一部作品。
6
《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》讲述了以苏杨为首的几位大学生毕业前后的故事,有爱情,有友情,有挫折,有奋斗,更有成长。书中的几位人物代表着各个类型的大学生,他们的故事也大体反映了现在草根毕业生的几种人生轨迹,
只是更为戏剧化。
然而这些还只是表象。
还是得回到价值观上,从书名来看,似乎比较悲观,然而这也正是现实写照,除了吸引眼球,小说真正想表达的还是:奋斗改变命运。没错,这才是我想通过这部小说最想表达的观念。在这个悲催的年代,在残酷的现实世界里,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,一名草根80后,你可以什么都没有,没有技术经验,没有家庭背景,没有原始资金,没有相貌美色,没有巧舌如簧,没有人脉气场,哪怕你真的是一无所有,但只要有一颗奋斗的心,并且真的能持之以恒为梦想而奋斗,你就一定会有成功的明天。
我不认为这是虚空的说教,因为我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。十年前我大学毕业,傻小子一个走进社会,悲哀地发现自己真的一无所有,几年大学所学的专业技能压根儿无法支撑我的生活,懵懵懂懂,跌跌撞撞,所幸对成功的追求一直没有懈怠,一步一个脚印,奋斗至今,虽然生活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,却依然不敢放弃努力,只为了更灿烂的未来。
因此,如果这部作品可以让一些读者朋友在看完之后获得一些信心,拥有一些奋斗的动力,那么作为作者,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。
当然小说里也不是没有悲观的色彩,其中的爱情挺让人绝望,不管你爱或不爱,真情还是假意,最终的结果似乎都一样,那就是分离。
为什么会这样?我不知道,对于爱情的悲观和绝望,这么多年,一如既往。
一草2012年1月30日星期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