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章 湖上论青苗
推荐阅读:夜的命名术、我的帝国无双、明天下、唐枭、乘龙佳婿、长宁帝军、医妃惊世、盛唐风华、逆鳞、银狐
百事中文网 www.bskzw.com,最快更新山渐青最新章节!
第一百一十章 湖上论青苗
许清在杭州又留了几天,茶园已经顺利拿下来,剩下的就是吴静邦的事,许清负责选址及与地方官员打交道,还有后期的宣传,目前如何管理就看吴静邦的了,将来必要的话,自己再物色几个人来一起管理即可。
许清没事便带着红菱几个四处游玩,这天许清与红菱正单独泛舟西湖上,许清弄了条乌蓬船,自己摇桨。
红菱婷婷坐于前,素手抚琴弦,琴声清润如仙音飘散在湖面上,两人来到湖心,许清干脆放开双桨,任由船儿随波飘荡。自己仰面躺在船板上,看着天上闲云野鹤比翼飞翔。
他心里正感舒畅,莲叶深处便传来了一支橹声,接着听到有人说道:“这位兄台真乃神仙中人也,轻舟自放,随波逐流,更难得的是舟上佳人的琴技,让我等如闻九天仙乐,不禁寻声而来,相见即是有缘,兄台能否赏光过来一起小酌几杯? 许清起身一看,莲叶深处划出一条船来,船头站着两位年轻士子,见许清起身便于船头弯腰作揖。
许清见人家诚心相邀,便含笑答道:“如二位所言,相见即是有缘,二位既然盛情相邀,把酒言欢自无不可,在下许清,敢问两位仁兄高姓大名。”
“莫非大人便是官家钦赐同进士出身的许子澄?”其中一个相貌英俊的士子愕然问题。
其实由皇帝特旨钦赐的同进士,社会声望并不比正途科举出身的进士差,甚至更受人钦羡也有,所以对方这样问倒没有轻视的意思。
各人互通姓名后,许清得知刚才发问的士子叫于清泉,字淮阳;乃淮南东路提刑官于子曾的幼子,今年的新科进士,在杭州府做了个从七品小官。
另外一个叫冯雨,字安溪;乃杭州府有名的才子。两人年纪都比许清还大一两岁,在计清的坚持下,各人以兄弟相称。
许清与红菱来到于清泉的船上,船上于清泉他们还带了两位红颜知己游湖,都是清丽的俏佳人,一桌素斋,几杯清酒,淡雅怡人。
众人落坐,于清泉先开口道:“在下对子澄之才十分仰慕,词作堪称一绝,特别是制神臂弓,建银行,建船厂,种种举措着实让在下佩服不已。未料今日竟能得与子澄于这西湖之上偶遇,实乃三生有幸。”
许清一直以来都是剑走偏锋,文人士大夫虽对他的奇思妙想赞叹,但很少露出这种由衷的佩服之情,见到于清泉竟如数家珍的提及他的作为,许清反而有些诧异。
“哦,两位对银行和船厂似乎也有高见,今日闲来无事,咱们正该好好聊聊。”难得遇见有人认同的自己的举措,许清也来了兴趣,望着于清泉和冯雨笑道。
冯雨身边的俏佳人起身为许清和红菱斟满酒,然后款款退到冯雨身边坐下,舟外荷花香清远,坐中玉人胭脂轻。远观近看总觉心怡。
于清泉此时也忘了要听红菱抚琴了,兴致勃勃地开口道:“在我看来,子澄于银行船厂两样举措,都是经世致用的大手笔,银行可以把民间散落的钱财聚集起来,为朝廷所用,并将极大地促进各地的货物流通,使市面更加繁荣,加上子澄提出由银行给民户提供青苗款,逐步建起国家粮食储备,皆乃神来之笔啊。”
于清泉说到这里望了望许清,见他没什么表示,复与冯雨开心一笑,接说道:“至于船厂,想来子澄自是要发展海外商贸,海外行商利润惊人,人所共知,只是风险也极大,十船出海,返者往往不过三四船,子澄大力研造适航海外的大船,据说还提出一条海丝绸之路的设想,我常与安溪论及,诸事若成,子澄来日必成我大宋第一名臣。”
于清泉不愧是官宦之后,幸好许清未及多饮,否则非被他夸上天去不可。
其实许清提出由银行发放青苗款,思路就是后来王安石实施的青苗法,只是王安石纯粹是为了抵制土地兼并,没有顺势提出粮食储备而已。
青苗法无疑是一条很好的改革法规,可惜实施时,在下面的环节上出了问题,成了地方官员营私舞弊的帮凶。
于清泉说完要和冯雨起身给许清作揖,许清赶忙摆摆手制止,然后徐徐对两人说道:“二位仁兄不必过喻,几条策略之中,我一直最担心的是利用青苗款建立粮食储备这一条,涉及面太广,实施起来难度非常大,两位仁兄可有什么方法,防止地方上阳奉阴违、营私舞弊?”
红菱第一次见到许清以如此严谨的态度,和别人讨论有关国家大计的事情,以前许清从没跟她提及这些,她甚至不知道许清曾提出过这些构想,不禁看着他有些痴了。
冯雨沉吟一下先开口道:“青苗款可以有力地抑制土地兼并,粮食储备对控制市场粮价,防止谷贱伤农,及朝廷应对天灾时都有莫大的好处。然而青苗款一但实施,必将剥夺那些地主、官僚对老百姓的放贷权和剥削权,而他们往往就是通过这些手段来兼并土地的,所以,朝廷要有应对他们群起反对的准备,这要官家和朝中大臣上下一心,强力支持才行。”
冯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核心的问题,这也是许清虽然提出,却迟迟没有实施青苗款的主要原因。
于清泉点点头说道:“为了防止地方官员作弊,我认为必须由朝廷另设机构,培训人员,专门负责这项政策的实施,把地方官员士绅营私舞弊的途径完全切断;人员不需太多,每县只须几个人,负责对自愿贷款的农户进行统计监管,等到收粮时再临时另聘人员进行收购及转运即可。”
许清听了非常高兴,两人能想到这些已是难能可贵了,光这两样看法就说明两人绝非庸才。
许清对青苗款的施行,原来就没打算通过地方官府来发放,而是由农户直接从银行贷出,收粮时再由地方官府协助。
于清泉则提出另设机构,完全把地方官府撇开,断绝他们从中伸手的可能,确实更保险些。
后世对王安石的青苗法有极多的攻击言论,但许清一向认为,青苗法本身是一项良法,只是王安石实施时,忽略了地主官僚抵抗的强度。
青苗法本身就极大地损害地方官僚士绅的利益,还要他们去负责实施,想不失败都难。
王安石的青苗贷款利息为40%,这是最受人攻击的地方,认为这是朝廷在榨取老百姓钱财,但这和地方士绅百分之两三百的利息相比,已经是非常温和的了。
而且这40%只是本金的利息,并非总产出的40%;打个比方,一户老百姓种了10亩地,一亩地需要5斤种子,10亩就是50斤,这样就需要农户向朝廷贷50斤种子。
规定利息是40%,这样在粮食收成以后,农民就需向朝廷连本带利归还粮食70斤。
倘若正常年景,一亩地收200斤粮食,那么10亩地就收2000斤粮食,农民从这2000斤粮食中拿出70斤归还朝廷还是很容易的。
所以许清认为,后世拿高利息来攻击王安石的青苗法并不成立。而且许清此次打算发放青苗款时,利息至多10%。
因为他规定是用粮食来还贷,在粮食转卖这一块还可以有一些盈利,这就足够了,本身他这项青苗款的策略,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。
几人在船上把酒讨论半日,谈论的多是些时政策略见解,彼此之间相谈甚欢,不觉间都有些惺惺相惜。
于清泉与冯雨都那种非常务实之人,诗词才学虽都不错,但他们更侧重于经世之学,冯雨虽然还没通过科举出仕,但同样言必切中要害,让许清如遇知音。
最后许清试探着问道:“二位大才许清佩服不已,若将来青苗款实施,两位兄长可愿出来相助?”
于清泉爽朗地笑道:“子澄客气了,如此利国利民之举措,若能参与实施实乃我等之荣幸,我于清泉别无二话,静候子澄佳音就是。”
许清闻声大喜,吕夷简罢相已在预料之中,一场牵动整个大宋的变革必将到来,到时青苗款方案的通过也水到渠成,若真能让于清泉和冯雨这样实干型的人才来实施,成功的可能性将更大。
得了于清泉肯定的答复,许清尚不知足,转头望向冯雨,目光灼灼,冯雨摇头苦笑道:“子澄,你我一见如故,言谈投机,不是我不肯出面相帮,只是我如今还没通过科举……”
许清哈一笑道:“安溪兄不必担心这个,到时我自会在陛下面前给安溪兄推荐一二,陛下乃英明之主,以安溪兄的大才,不难得到陛下的赏识,而且出来任事也不影响安溪兄参加科举,权当先练练手如何。”
冯雨心动了,大考要等三年之后,若能在举前做出一翻事来,对自己的科举之路将起到极大的帮助,而且若真得许清在赵祯面前举荐,将来仕途也会平顺得多。
许清最后加一把火,如同一个拿着萝卜诱惑小白兔的大叔。他含笑接着说道:“安溪兄若有空,不妨与我一同去京城走走,太学里的曾巩等人皆是一时之才,到时我介绍给安溪兄认识,而且我与欧阳学士,还有晏相都略为熟识,到时一并给安溪兄引见引见!”
许清搬出欧阳修和晏殊来,这两位可是时下士子心目中的大神,若能拜在他们任何一人的门下,都是此时士子们无比的荣耀。
两位大神一祭出,果然一击必杀,冯雨喜色满面,起身向许清连连拜谢。
第一百一十章 湖上论青苗
许清在杭州又留了几天,茶园已经顺利拿下来,剩下的就是吴静邦的事,许清负责选址及与地方官员打交道,还有后期的宣传,目前如何管理就看吴静邦的了,将来必要的话,自己再物色几个人来一起管理即可。
许清没事便带着红菱几个四处游玩,这天许清与红菱正单独泛舟西湖上,许清弄了条乌蓬船,自己摇桨。
红菱婷婷坐于前,素手抚琴弦,琴声清润如仙音飘散在湖面上,两人来到湖心,许清干脆放开双桨,任由船儿随波飘荡。自己仰面躺在船板上,看着天上闲云野鹤比翼飞翔。
他心里正感舒畅,莲叶深处便传来了一支橹声,接着听到有人说道:“这位兄台真乃神仙中人也,轻舟自放,随波逐流,更难得的是舟上佳人的琴技,让我等如闻九天仙乐,不禁寻声而来,相见即是有缘,兄台能否赏光过来一起小酌几杯? 许清起身一看,莲叶深处划出一条船来,船头站着两位年轻士子,见许清起身便于船头弯腰作揖。
许清见人家诚心相邀,便含笑答道:“如二位所言,相见即是有缘,二位既然盛情相邀,把酒言欢自无不可,在下许清,敢问两位仁兄高姓大名。”
“莫非大人便是官家钦赐同进士出身的许子澄?”其中一个相貌英俊的士子愕然问题。
其实由皇帝特旨钦赐的同进士,社会声望并不比正途科举出身的进士差,甚至更受人钦羡也有,所以对方这样问倒没有轻视的意思。
各人互通姓名后,许清得知刚才发问的士子叫于清泉,字淮阳;乃淮南东路提刑官于子曾的幼子,今年的新科进士,在杭州府做了个从七品小官。
另外一个叫冯雨,字安溪;乃杭州府有名的才子。两人年纪都比许清还大一两岁,在计清的坚持下,各人以兄弟相称。
许清与红菱来到于清泉的船上,船上于清泉他们还带了两位红颜知己游湖,都是清丽的俏佳人,一桌素斋,几杯清酒,淡雅怡人。
众人落坐,于清泉先开口道:“在下对子澄之才十分仰慕,词作堪称一绝,特别是制神臂弓,建银行,建船厂,种种举措着实让在下佩服不已。未料今日竟能得与子澄于这西湖之上偶遇,实乃三生有幸。”
许清一直以来都是剑走偏锋,文人士大夫虽对他的奇思妙想赞叹,但很少露出这种由衷的佩服之情,见到于清泉竟如数家珍的提及他的作为,许清反而有些诧异。
“哦,两位对银行和船厂似乎也有高见,今日闲来无事,咱们正该好好聊聊。”难得遇见有人认同的自己的举措,许清也来了兴趣,望着于清泉和冯雨笑道。
冯雨身边的俏佳人起身为许清和红菱斟满酒,然后款款退到冯雨身边坐下,舟外荷花香清远,坐中玉人胭脂轻。远观近看总觉心怡。
于清泉此时也忘了要听红菱抚琴了,兴致勃勃地开口道:“在我看来,子澄于银行船厂两样举措,都是经世致用的大手笔,银行可以把民间散落的钱财聚集起来,为朝廷所用,并将极大地促进各地的货物流通,使市面更加繁荣,加上子澄提出由银行给民户提供青苗款,逐步建起国家粮食储备,皆乃神来之笔啊。”
于清泉说到这里望了望许清,见他没什么表示,复与冯雨开心一笑,接说道:“至于船厂,想来子澄自是要发展海外商贸,海外行商利润惊人,人所共知,只是风险也极大,十船出海,返者往往不过三四船,子澄大力研造适航海外的大船,据说还提出一条海丝绸之路的设想,我常与安溪论及,诸事若成,子澄来日必成我大宋第一名臣。”
于清泉不愧是官宦之后,幸好许清未及多饮,否则非被他夸上天去不可。
其实许清提出由银行发放青苗款,思路就是后来王安石实施的青苗法,只是王安石纯粹是为了抵制土地兼并,没有顺势提出粮食储备而已。
青苗法无疑是一条很好的改革法规,可惜实施时,在下面的环节上出了问题,成了地方官员营私舞弊的帮凶。
于清泉说完要和冯雨起身给许清作揖,许清赶忙摆摆手制止,然后徐徐对两人说道:“二位仁兄不必过喻,几条策略之中,我一直最担心的是利用青苗款建立粮食储备这一条,涉及面太广,实施起来难度非常大,两位仁兄可有什么方法,防止地方上阳奉阴违、营私舞弊?”
红菱第一次见到许清以如此严谨的态度,和别人讨论有关国家大计的事情,以前许清从没跟她提及这些,她甚至不知道许清曾提出过这些构想,不禁看着他有些痴了。
冯雨沉吟一下先开口道:“青苗款可以有力地抑制土地兼并,粮食储备对控制市场粮价,防止谷贱伤农,及朝廷应对天灾时都有莫大的好处。然而青苗款一但实施,必将剥夺那些地主、官僚对老百姓的放贷权和剥削权,而他们往往就是通过这些手段来兼并土地的,所以,朝廷要有应对他们群起反对的准备,这要官家和朝中大臣上下一心,强力支持才行。”
冯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核心的问题,这也是许清虽然提出,却迟迟没有实施青苗款的主要原因。
于清泉点点头说道:“为了防止地方官员作弊,我认为必须由朝廷另设机构,培训人员,专门负责这项政策的实施,把地方官员士绅营私舞弊的途径完全切断;人员不需太多,每县只须几个人,负责对自愿贷款的农户进行统计监管,等到收粮时再临时另聘人员进行收购及转运即可。”
许清听了非常高兴,两人能想到这些已是难能可贵了,光这两样看法就说明两人绝非庸才。
许清对青苗款的施行,原来就没打算通过地方官府来发放,而是由农户直接从银行贷出,收粮时再由地方官府协助。
于清泉则提出另设机构,完全把地方官府撇开,断绝他们从中伸手的可能,确实更保险些。
后世对王安石的青苗法有极多的攻击言论,但许清一向认为,青苗法本身是一项良法,只是王安石实施时,忽略了地主官僚抵抗的强度。
青苗法本身就极大地损害地方官僚士绅的利益,还要他们去负责实施,想不失败都难。
王安石的青苗贷款利息为40%,这是最受人攻击的地方,认为这是朝廷在榨取老百姓钱财,但这和地方士绅百分之两三百的利息相比,已经是非常温和的了。
而且这40%只是本金的利息,并非总产出的40%;打个比方,一户老百姓种了10亩地,一亩地需要5斤种子,10亩就是50斤,这样就需要农户向朝廷贷50斤种子。
规定利息是40%,这样在粮食收成以后,农民就需向朝廷连本带利归还粮食70斤。
倘若正常年景,一亩地收200斤粮食,那么10亩地就收2000斤粮食,农民从这2000斤粮食中拿出70斤归还朝廷还是很容易的。
所以许清认为,后世拿高利息来攻击王安石的青苗法并不成立。而且许清此次打算发放青苗款时,利息至多10%。
因为他规定是用粮食来还贷,在粮食转卖这一块还可以有一些盈利,这就足够了,本身他这项青苗款的策略,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。
几人在船上把酒讨论半日,谈论的多是些时政策略见解,彼此之间相谈甚欢,不觉间都有些惺惺相惜。
于清泉与冯雨都那种非常务实之人,诗词才学虽都不错,但他们更侧重于经世之学,冯雨虽然还没通过科举出仕,但同样言必切中要害,让许清如遇知音。
最后许清试探着问道:“二位大才许清佩服不已,若将来青苗款实施,两位兄长可愿出来相助?”
于清泉爽朗地笑道:“子澄客气了,如此利国利民之举措,若能参与实施实乃我等之荣幸,我于清泉别无二话,静候子澄佳音就是。”
许清闻声大喜,吕夷简罢相已在预料之中,一场牵动整个大宋的变革必将到来,到时青苗款方案的通过也水到渠成,若真能让于清泉和冯雨这样实干型的人才来实施,成功的可能性将更大。
得了于清泉肯定的答复,许清尚不知足,转头望向冯雨,目光灼灼,冯雨摇头苦笑道:“子澄,你我一见如故,言谈投机,不是我不肯出面相帮,只是我如今还没通过科举……”
许清哈一笑道:“安溪兄不必担心这个,到时我自会在陛下面前给安溪兄推荐一二,陛下乃英明之主,以安溪兄的大才,不难得到陛下的赏识,而且出来任事也不影响安溪兄参加科举,权当先练练手如何。”
冯雨心动了,大考要等三年之后,若能在举前做出一翻事来,对自己的科举之路将起到极大的帮助,而且若真得许清在赵祯面前举荐,将来仕途也会平顺得多。
许清最后加一把火,如同一个拿着萝卜诱惑小白兔的大叔。他含笑接着说道:“安溪兄若有空,不妨与我一同去京城走走,太学里的曾巩等人皆是一时之才,到时我介绍给安溪兄认识,而且我与欧阳学士,还有晏相都略为熟识,到时一并给安溪兄引见引见!”
许清搬出欧阳修和晏殊来,这两位可是时下士子心目中的大神,若能拜在他们任何一人的门下,都是此时士子们无比的荣耀。
两位大神一祭出,果然一击必杀,冯雨喜色满面,起身向许清连连拜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