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5章 天行有常
推荐阅读:夜的命名术、我的帝国无双、明天下、唐枭、乘龙佳婿、长宁帝军、医妃惊世、盛唐风华、逆鳞、银狐
百事中文网 www.bskzw.com,最快更新战国明月最新章节!
PS:晚上还有两章
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!”
稷下学宫内,李斯有些震惊地放下了简牍,他不知道这是自己第几次读夫子这篇文章了,每次读来,都有一种猛然醒悟之感,尤其是开篇的第一句。
楚国是天下最讲究出身的国度,芈姓子孙天生就比其他亡国之余高贵,占据朝野重要位置,有才学的士人却苦无出路,所以在楚国,鬼神与天命都十分盛行,出身好坏,未来成就,都是生来就决定的。
然而作为楚国上蔡布衣,闾巷之黔首,李斯却不满足于继承父职做一个小吏,他向来不相信所谓天命,更相信个人努力能够创造什么。
这种想法被同乡亲戚嘲笑,李斯一气之下,为了不做茅厕里的惊鼠,才想方设法拜荀子为师,随他来了齐国。
初来乍到时,他却对荀子有些失望,这位学宫祭酒学识渊博是不假,可平日里讲述的东西,和一般的楚地儒生并无本质区别,虽然并不反对法治,却也是重礼,重仁义的。他教授李斯的那些《诗》《书》,李斯也兴趣寥寥,面上一丝不苟地学习,心里却不以为然。
然而今日,这一篇《天论》一出,却直接将李斯给惊到了,他才猛地察觉,荀子果然与一般儒生大不相同。
但闻群儒、方士以天地灾异来诓骗君主,把天地阴阳变化说得神秘莫测,让人心悸,谁料荀子径直将这层纱布捅破了!
“天自有其运行规律,恒久不变,它不为尧而存在,也不为桀而灭亡……”
喃喃念着这句话的意思,李斯激动莫名,他感觉自己已经找到了自己学习的方向。
但李斯也不由担心,荀子如此直言不讳,恐怕会招致众人围攻。
荀子却不以为然,他不管这篇文章已经在外面有了惊世骇俗之效,抚须笑道:”我一向嫉浊世之政,如今,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,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,却偏信邹子五德禨祥之说。”
“邹子本心虽然是想借助天人五德之论震慑奸邪,却为了目的不择手段,曲解事实,只为和自己的学说逢迎。他在世时或还好,可一旦邹子死去,他的弟子们没有他的博学明智,却继承了这些歪理邪说,迟早会变成装神弄鬼的巫祝,扰乱世俗。我曾经写文章非十二子,却因为对邹子的尊敬没有抨击阴阳家,如今借着长安君降雨自然论一事发声,也算是说出了我忍耐许久的话,纵然招致群小非议攻击又如何?诗言,礼义之不愆,何恤人之言兮!”
荀子站起身来,背着手,对着外面风雨欲来的夜空颂道:“斯,记住这句话,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,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,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!”
……
“列星随旋,日月递照,四时代御,陰陽大化,风雨博施。万物各得其和以生,各得其养以成,不见其事,而见其功,夫是之谓神……”
临淄邹府,邹衍手一松,帛书掉落到地上,他的侄子邹奭连忙捡起来道:“叔父,这该如何是好?”
邹奭本意并不是想与长安君为难,只是迫于叔父之命,放任门下弟子攻击长安君,希望能迫使他请求和解。本来靠着邹衍在学宫的声望,阴阳、儒、墨都加入了对长安君的围攻,只差将那”降雨自然说“贬斥为谬论了,谁料在关键时刻,却是荀况站了出来,一篇《天论》公之于众,诸子顿时哑口无言。
白发苍苍的邹衍拊膺道:“好荀况!好祭酒!本以为经过二三十年沉浮,他已学会了中庸之术,谁料还是如此直言不讳……”
荀况认为,列星随旋,日月递照,四时代御,这些都是天的固有规律,万物由阴阳之气化而产生,又得到了风雨的滋养而成长。凡人看不见阴阳化生万物的工作过程,而只见到它化生万物的结果,这就叫做神妙。人们都知道阴阳已经生成的万物,却没有人知道它那无形无踪的生成过程,这就叫做天意。
然而现如今,却有长安君将降雨的过程剖析一番,呈现在世人面前,曾经被阴阳家和方术士、巫祝们加以渲染的神妙自然就不在了,所谓的“五德始终”也没了基础,被长安君戳了个大洞。
邹衍不想几十年心血全功尽弃,便让门徒们全力狙击此说,谁料刚裱糊了一半,半路却杀出了荀子,他的文章帮了长安君一把,直接将阴阳家们尽力掩饰的东西撕了个粉碎!
在文中,荀子不但支持了长安君的“降雨自然说”,甚至连流星坠落、树木发响,日食月食,不合时节的旋风暴雨,也认为是正常的自然现象。
他反问,这些现象在哪个时代不曾有过?假如君主英明而政治清明,那么这些异象即使齐齐出现,也没有什么妨害;假如君主愚昧而政治黑暗,那么这些现象即使一样都没出现,这国家也该衰灭就衰灭。
世事,由人治,而不由天治!
“叔父,事到如今,当如何收场?”邹奭已经通读了全文,的确是荀子平日的风格,真叫一个有理有据,荡气回肠,几乎找不到可以驳辩的弱点。
虽然现在阴阳家已经陷入不利局面,但邹衍是不会认输的,如今的局面下,谁认输,就相当于放弃了成为天下显学的可能,他拄着拐杖缓缓站了起来,对侄儿门生弟子们说道:“荀况此说,比起长安君的妄言更加耸人听闻,这已不是文章,而是檄文!”
“这是对着阴阳、儒、墨,乃至于九流十家发出的檄文!钟鼓已鸣,剩下的,只能在学宫辩坛上用口舌之刀来解决了!”
……
而在质子府中,明月也亲手将帛书又手抄誊写了一篇,看着竹简上的文章,他再度由衷赞道:“荀子这篇文章,真是振聋发聩,犹如划破夜空的闪电一样耀眼夺目!”
他赞的不仅是文章里富于文采和气势的语言,还有里面蕴含的思想。
在前世学西方历史时,明月曾听说这种理论,文艺复兴最伟大之处,在于弘扬了“人文主义”。
人文主义,主张一切以人为本,反对鬼神的权威,崇尚理性,反对蒙昧。
回到战国后,他才发现,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何其相似啊,周代的封邦建国陆续解体,几个军事大国相互对峙,蒙昧与理性混杂,天道与人道交相辉映。
但先前的孔、孟等虽然肯定人的宝贵,在谈及鬼神时,却依然言语暧昧,不敢与旧事物完全割裂。墨家则是信鬼神的,到了阴阳家,更是拼命将人事往天意上引。
唯独荀子,却偏偏与众不同。
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,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,真正可怕的是人祆,也就是由君上昏乱、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战乱动荡。
“大天而思之,孰与物畜而制之!从天而颂之,孰与制天命而用之!望时而待之,孰与应时而使之!荀子真敢说啊……”
人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,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,一味地迷信上天、屈从于命运,不如把它当成物来蓄养而控制它,顺应它而利用它!
这是直接否定了天凌驾于人之上,而有点“人定胜天”的意味了,连明月一个现代人都不太敢直言的话,荀子这位古人却偏偏说了出来,真是羞煞首鼠两端的穿越者。
能在诸子百家中见到这样的光辉思想,明月感觉自己真是幸运,更别说,这文章还帮他破除了困局,心中顿时充满了对荀子学问、人格的钦慕,拜其为师的心思,也再度涌了出来。
他放下了笔:“《天论》一出,肯定能让不少人猛醒,认识到我的说法才是正确的,阴阳、群儒、墨家应该败退了吧?”
深知学宫门道的公孙龙却不这么看,他摇了摇头道:“公子,你与荀子无意中,已将稷下学宫割裂成了两半,外面幡然醒悟者肯定有,但痛骂荀子大逆不道者只怕更多!”
他脸上露出了有趣的表情:“此情此景,学宫已有五十年没发生过了!真正的大论战,才刚刚开始!”
PS:晚上还有两章
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!”
稷下学宫内,李斯有些震惊地放下了简牍,他不知道这是自己第几次读夫子这篇文章了,每次读来,都有一种猛然醒悟之感,尤其是开篇的第一句。
楚国是天下最讲究出身的国度,芈姓子孙天生就比其他亡国之余高贵,占据朝野重要位置,有才学的士人却苦无出路,所以在楚国,鬼神与天命都十分盛行,出身好坏,未来成就,都是生来就决定的。
然而作为楚国上蔡布衣,闾巷之黔首,李斯却不满足于继承父职做一个小吏,他向来不相信所谓天命,更相信个人努力能够创造什么。
这种想法被同乡亲戚嘲笑,李斯一气之下,为了不做茅厕里的惊鼠,才想方设法拜荀子为师,随他来了齐国。
初来乍到时,他却对荀子有些失望,这位学宫祭酒学识渊博是不假,可平日里讲述的东西,和一般的楚地儒生并无本质区别,虽然并不反对法治,却也是重礼,重仁义的。他教授李斯的那些《诗》《书》,李斯也兴趣寥寥,面上一丝不苟地学习,心里却不以为然。
然而今日,这一篇《天论》一出,却直接将李斯给惊到了,他才猛地察觉,荀子果然与一般儒生大不相同。
但闻群儒、方士以天地灾异来诓骗君主,把天地阴阳变化说得神秘莫测,让人心悸,谁料荀子径直将这层纱布捅破了!
“天自有其运行规律,恒久不变,它不为尧而存在,也不为桀而灭亡……”
喃喃念着这句话的意思,李斯激动莫名,他感觉自己已经找到了自己学习的方向。
但李斯也不由担心,荀子如此直言不讳,恐怕会招致众人围攻。
荀子却不以为然,他不管这篇文章已经在外面有了惊世骇俗之效,抚须笑道:”我一向嫉浊世之政,如今,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,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,却偏信邹子五德禨祥之说。”
“邹子本心虽然是想借助天人五德之论震慑奸邪,却为了目的不择手段,曲解事实,只为和自己的学说逢迎。他在世时或还好,可一旦邹子死去,他的弟子们没有他的博学明智,却继承了这些歪理邪说,迟早会变成装神弄鬼的巫祝,扰乱世俗。我曾经写文章非十二子,却因为对邹子的尊敬没有抨击阴阳家,如今借着长安君降雨自然论一事发声,也算是说出了我忍耐许久的话,纵然招致群小非议攻击又如何?诗言,礼义之不愆,何恤人之言兮!”
荀子站起身来,背着手,对着外面风雨欲来的夜空颂道:“斯,记住这句话,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,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,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!”
……
“列星随旋,日月递照,四时代御,陰陽大化,风雨博施。万物各得其和以生,各得其养以成,不见其事,而见其功,夫是之谓神……”
临淄邹府,邹衍手一松,帛书掉落到地上,他的侄子邹奭连忙捡起来道:“叔父,这该如何是好?”
邹奭本意并不是想与长安君为难,只是迫于叔父之命,放任门下弟子攻击长安君,希望能迫使他请求和解。本来靠着邹衍在学宫的声望,阴阳、儒、墨都加入了对长安君的围攻,只差将那”降雨自然说“贬斥为谬论了,谁料在关键时刻,却是荀况站了出来,一篇《天论》公之于众,诸子顿时哑口无言。
白发苍苍的邹衍拊膺道:“好荀况!好祭酒!本以为经过二三十年沉浮,他已学会了中庸之术,谁料还是如此直言不讳……”
荀况认为,列星随旋,日月递照,四时代御,这些都是天的固有规律,万物由阴阳之气化而产生,又得到了风雨的滋养而成长。凡人看不见阴阳化生万物的工作过程,而只见到它化生万物的结果,这就叫做神妙。人们都知道阴阳已经生成的万物,却没有人知道它那无形无踪的生成过程,这就叫做天意。
然而现如今,却有长安君将降雨的过程剖析一番,呈现在世人面前,曾经被阴阳家和方术士、巫祝们加以渲染的神妙自然就不在了,所谓的“五德始终”也没了基础,被长安君戳了个大洞。
邹衍不想几十年心血全功尽弃,便让门徒们全力狙击此说,谁料刚裱糊了一半,半路却杀出了荀子,他的文章帮了长安君一把,直接将阴阳家们尽力掩饰的东西撕了个粉碎!
在文中,荀子不但支持了长安君的“降雨自然说”,甚至连流星坠落、树木发响,日食月食,不合时节的旋风暴雨,也认为是正常的自然现象。
他反问,这些现象在哪个时代不曾有过?假如君主英明而政治清明,那么这些异象即使齐齐出现,也没有什么妨害;假如君主愚昧而政治黑暗,那么这些现象即使一样都没出现,这国家也该衰灭就衰灭。
世事,由人治,而不由天治!
“叔父,事到如今,当如何收场?”邹奭已经通读了全文,的确是荀子平日的风格,真叫一个有理有据,荡气回肠,几乎找不到可以驳辩的弱点。
虽然现在阴阳家已经陷入不利局面,但邹衍是不会认输的,如今的局面下,谁认输,就相当于放弃了成为天下显学的可能,他拄着拐杖缓缓站了起来,对侄儿门生弟子们说道:“荀况此说,比起长安君的妄言更加耸人听闻,这已不是文章,而是檄文!”
“这是对着阴阳、儒、墨,乃至于九流十家发出的檄文!钟鼓已鸣,剩下的,只能在学宫辩坛上用口舌之刀来解决了!”
……
而在质子府中,明月也亲手将帛书又手抄誊写了一篇,看着竹简上的文章,他再度由衷赞道:“荀子这篇文章,真是振聋发聩,犹如划破夜空的闪电一样耀眼夺目!”
他赞的不仅是文章里富于文采和气势的语言,还有里面蕴含的思想。
在前世学西方历史时,明月曾听说这种理论,文艺复兴最伟大之处,在于弘扬了“人文主义”。
人文主义,主张一切以人为本,反对鬼神的权威,崇尚理性,反对蒙昧。
回到战国后,他才发现,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何其相似啊,周代的封邦建国陆续解体,几个军事大国相互对峙,蒙昧与理性混杂,天道与人道交相辉映。
但先前的孔、孟等虽然肯定人的宝贵,在谈及鬼神时,却依然言语暧昧,不敢与旧事物完全割裂。墨家则是信鬼神的,到了阴阳家,更是拼命将人事往天意上引。
唯独荀子,却偏偏与众不同。
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,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,真正可怕的是人祆,也就是由君上昏乱、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战乱动荡。
“大天而思之,孰与物畜而制之!从天而颂之,孰与制天命而用之!望时而待之,孰与应时而使之!荀子真敢说啊……”
人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,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,一味地迷信上天、屈从于命运,不如把它当成物来蓄养而控制它,顺应它而利用它!
这是直接否定了天凌驾于人之上,而有点“人定胜天”的意味了,连明月一个现代人都不太敢直言的话,荀子这位古人却偏偏说了出来,真是羞煞首鼠两端的穿越者。
能在诸子百家中见到这样的光辉思想,明月感觉自己真是幸运,更别说,这文章还帮他破除了困局,心中顿时充满了对荀子学问、人格的钦慕,拜其为师的心思,也再度涌了出来。
他放下了笔:“《天论》一出,肯定能让不少人猛醒,认识到我的说法才是正确的,阴阳、群儒、墨家应该败退了吧?”
深知学宫门道的公孙龙却不这么看,他摇了摇头道:“公子,你与荀子无意中,已将稷下学宫割裂成了两半,外面幡然醒悟者肯定有,但痛骂荀子大逆不道者只怕更多!”
他脸上露出了有趣的表情:“此情此景,学宫已有五十年没发生过了!真正的大论战,才刚刚开始!”